close
內容來自sohu新聞
習近平“兩座山論”有瞭頂層設計
習近平的“兩座山論”有瞭頂層設計
屋外綠水青山,屋內金山銀山,我們在這“兩座山”之間自由穿行、快樂攀登,建設新傢園,塑造新文明;這也許就是我們大多數人向往的幸福生活。從2005年8月到2015年9月,十年的理論發展和實踐檢驗,當年的“兩座山論”引領推出今天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兩座山論”的核心思想上升為國傢層面生態文明領域改革的頂層設計。生態文明建設,是民意,也是民生,請隨“學習中國”小編一起沿著“兩座山”踏上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
一、生態文明與“兩座山論”
(一)生態文明
“文明”一詞來源於古希臘“城邦”的代稱。文明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結果,是人類文化發展的成果,是人類改造世界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在漫長的人類歷史長河中,人類文明經歷瞭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原始文明。約在石器時代,人們必須依賴集體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質生產活動主要靠簡單的采集漁獵,為時上百萬年。第二階段是農業文明。鐵器的出現使人改變自然的能力產生瞭質的飛躍,為時一萬年。第三階段是工業文明。十八世紀英國工業革命開啟瞭人類現代化生活,為時三百年。從要素看,文明的主體是人,體現為改造自然和反省自身,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文明具有時序階段性和空間多樣性,從時間上分,文明具有階段性,如原始文明、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從空間上分,文明具有多元性,如中華文明、印度文明、瑪雅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等。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即工業文明之後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生態文明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社會形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是社會主義國傢的人民為保護和建設美好生態環境而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是貫穿於社會主義國傢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過程和各方面的系統工程,反映瞭社會主義的文明進步狀態。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態,它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為內涵,以引導人們走上持續、和諧的發展道路為著眼點。生態文明強調人的自覺與自律,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既追求人與生態的和諧,也追求人與人的和諧,而且人與人的和諧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前提。可以說,生態文明是人類對傳統文明形態特別是工業文明進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類文明形態和文明發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進步。
生態文明既包含物質文明的內容,又包含精神文明的內容:生態文明並不是要求人們消極地對待自然,在自然面前無所作為,而是在把握自然規律的基礎上積極地能動地利用自然,主動保護自然,使之更好地為人類服務,在這一點上,它是與物質文明一致的。生態文明要求的人類要尊重和愛護自然,將人類的生活建設得更加美好;人類要自覺、自律,樹立生態觀念,約束自己的行動,在這一點上,它又是與精神文明相一致的。
(二)“兩座山論”
2005年8月24日習近平在《浙江日報》的《之江新語》欄目中就生態文明建設提出瞭著名的“兩座山論”,他指出:“我們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經濟與社會的和諧,通俗地講,就是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習近平接著寫道:“我省‘七山一水兩分田’,許多地方‘綠水逶迤去,青山相向開’,擁有良好的生態優勢。如果能夠把這些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遊等生態經濟的優勢,那麼綠水青山也就變成瞭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可帶來金山銀山,但金山銀山卻買不到綠水青山。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既會產生矛盾,又可辯證統一。”
2006年習近平對“兩座山”的辯證關系進行瞭縝密論述,他指出:“在實踐中對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這‘兩座山’之間關系的認識經過瞭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用綠水青山去換金山銀山,不考慮或者很少考慮環境的承載能力,一味索取資源。第二個階段是既要金山銀山,但是也要保住綠水青山,這時候經濟發展和資源匱乏、環境惡化之間的矛盾開始凸顯出來,人們意識到環境是我們生存發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燒。第三個階段是認識到綠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種的常青樹就是揺錢樹,生態優勢變成經濟優勢,形成瞭渾然一體、和諧統一的關系,這一階段是一種更高的境界”。三個階段實現瞭兩次關於“用綠水青山換取金山銀山”的思想超越,但是,這超越都建立在“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的基本內涵之上。
2013年9月7日,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紮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時的再次闡述“兩座山”的辯證關系:他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演講後,他回答學生提問時堅定地說,“我們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
(三)“兩座山論”正確反映瞭生態文明建設的客觀規律建地三重信貸
生態文明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主旨,以可持續發展為根據,以未來人類的繼續發展為著眼點。生態文明突出生態的重要,強調尊重自然規律和保護自然環境,強調人類在建設發展的同時必須尊重和愛護自然,要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發展和保護相統一的理念,而不能隨心所欲,盲目蠻幹,為所欲為。這些也正是“兩座山論”的基本內涵,可以說,“兩座山論”是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的大眾化、通俗化解讀版本。
生態文明的核心要素是公正、高效、和諧和人文發展。公正,就是要尊重自然權益實現生態公正,保障人的權益實現社會公正;高效,就是要尋求自然生態系統具有平衡和生產力的生態效率、經濟生產系統具有低投入、無污染、高產出的經濟效率和人類社會體系制度規范完善運行平穩的社會效率;和諧,就是要謀求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公平和諧,以及生產與消費、經濟與社會、城鄉和地區之間的協調發展;人文發展,就是要追求具有品質、品味、健康、尊嚴的崇高人格。公正是生態文明的基礎,效率是生態文明的手段,和諧是生態文明的保障,人文發展是生態文明的終極目的。
從制度屬性的角度看,生態文明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生態問題實質是社會公平問題,受環境災害影響的群體是更大的社會問題。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使它不可能停止剝削而實現公平,隻有社會主義才能真正解決社會公平問題,從而在根本上解決環境公平問題。因此,生態文明的未來是屬於社會主義的,生態文明是社會主義文明體系的基礎,是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體現,隻有社會主義才會自覺承擔起改善與保護全球生態環境的責任。
“兩座山論”是辯證統一論。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世界是辯證統一的。一切事物都與周圍其他事物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沒有一個事物是孤立存在的。這就要求我們要用聯系的、發展的觀點看問題,不能用孤立的觀點看問題。“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似乎屬於不同發展領域和范疇,過去我們也曾走過一段以犧牲“綠水青山”為代價,換取“金山銀山”的彎路,就是忽略瞭“兩座山”的依存關系。習近平同志用“三個階段”簡明扼要地概括瞭“兩座山”的辯證關系,它們相互依存、相互促進,關系密切,是推動社會全面發展的兩個重要因素。事實證明,一味索取的結果,隻能是導致經濟發展資源匱乏,環境惡化,社會可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都會受到影響。用聯系的發展的觀點而不是孤立的觀點看問題分析問題,有利於我們正確處理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系。隻有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五位一體協調發展,才能實現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
“兩座山”的關系正確反映瞭生態文明建設的客觀規律。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矛盾就是對立統一,矛盾雙方相互依存,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並且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這就要求我們在實踐中,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認識方法。習近平同志對我國生態環境問題的一系列指示和論述中,蘊含和體現出瞭唯物辯證法的矛盾觀,為我們指明瞭在推動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構建生態和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習近平指出,“兩座山”之間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在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況下,我們必須懂得機會成本,善於選擇,學會揚棄,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堅定不移地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習近平還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絕不是對立的,關鍵在人,關鍵在思路。”“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可帶來金山銀山,但金山銀山卻買不來綠水青山。”這要求我們,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習近平還進一步強調:“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是關鍵。要創新發展思路,發揮後發優勢。因地制宜選擇好發展產業,讓綠水青山充分發揮經濟社會效益,切實做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同步提升,實現百姓富、生態美有機統一。”
馬克思認為,生產勞動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形式,也是理解人與自然關系的鑰匙和關鍵所在。人類的勞動實踐不能隨心所欲,要受到自然界客觀規律的制約。人類不僅具有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且應具有尊重自然規律、保護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之路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華燦爛文明的基本內涵之一。可以說生態文明就是中華文明的應有之義。《周易》裡說:“見龍在田,天下文明。”唐代孔穎達註疏《尚書》時將“文明”解釋為:“經天緯地曰文,照臨四方曰明。”經天緯地“意為改造自然,屬物質文明;”照臨四方“意為驅走愚昧,屬精神文明。孟子曰:“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習近平說:“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
中國共產黨繼承和發揚瞭中華民族優秀的生態文明思想,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首次把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發展並列,構成總體戰略佈局中全新的“五位一體”。十八大以後,我們的生態文明建設真正進入快車道,進入大發展時期。習近平同志坦言:“我們在生態環境方面欠賬太多瞭,如果不從現在起就把這項工作緊緊抓起來,將來會付出更大的代價。”“我國生態環境矛盾有一個歷史積累過程,不是一天變壞的,但不能在我們手裡變得越來越壞,共產黨人應該有這樣的胸懷和意志。”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傢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更加註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加快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用嚴格的法律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建立有效約束開發行為和促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生態文明法律制度,強化生產者環境保護的法律責任,大幅度提高違法成本。建立健全自然資源產權法律制度,完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方面的法律制度,制定完善生態補償和土壤、水、大氣污染防治及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等法律法規,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2015年4月2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的《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事關”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意見》對加快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出系統規劃和具體要求。
三、全面實現“兩座山論”有瞭頂層設計
2015年9月11日,在習近平同志主持下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通過瞭《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在黨的十八大報告基礎上,在《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的具體舉措上,將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環,推出瞭生態文明領域改革的頂層設計。
(一)樹立和落實六種理念
《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強調: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首先要樹立和落實正確的理念,統一思想,引領行動。要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發展和保護相統一的理念,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自然價值和自然資本的理念,空間均衡的理念,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
(二)五個“堅持”保證方向
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要堅持正確方向,堅持自然資源資產的公有性質,堅持城鄉環境治理體系統一,堅持激勵和約束並舉,堅持主動作為和國際合作相結合,堅持鼓勵試點先行和整體協調推進相結合。
(三)建立八種制度體系保駕護航
《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強調,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要搭好基礎性框架,構建產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並重、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要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以空間規劃為基礎、以用途管制為主要手段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以空間治理和空間結構優化為主要內容,全國統一、相互銜接、分級管理的空間規劃體系;覆蓋全面、科學規范、管理嚴格的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自然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以改善環境質量為導向,監管統一、執法嚴明汽車貸款成數信貸年息、多方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更多運用經濟杠桿進行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的市場體系;充分反映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的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
方向已經明確,理論已經清晰,頂層已經設計,指令已經下達,等待我們的隻有行動。我們要遵循黨中央的指示精神,牢記習近平同志的諄諄告誡:“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要學習把握習近平“兩座山論”的科學內涵與精神實質,讀懂參透其中所蘊含的辯證法則,真正用於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在“四個全面”的戰略佈局下,在“五位一體”總體框架下,奮力奔向“兩個一百年”的偉大目標!(來源:學習中國)
新聞來源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hgjj/20150912/145023230158.shtml
習近平“兩座山論”有瞭頂層設計
習近平的“兩座山論”有瞭頂層設計
屋外綠水青山,屋內金山銀山,我們在這“兩座山”之間自由穿行、快樂攀登,建設新傢園,塑造新文明;這也許就是我們大多數人向往的幸福生活。從2005年8月到2015年9月,十年的理論發展和實踐檢驗,當年的“兩座山論”引領推出今天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兩座山論”的核心思想上升為國傢層面生態文明領域改革的頂層設計。生態文明建設,是民意,也是民生,請隨“學習中國”小編一起沿著“兩座山”踏上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
圖為:2015年6月16日下午,習近平在遵義縣楓香鎮花茂村視察現代高效農業智能溫控大棚。
一、生態文明與“兩座山論”
(一)生態文明
“文明”一詞來源於古希臘“城邦”的代稱。文明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結果,是人類文化發展的成果,是人類改造世界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在漫長的人類歷史長河中,人類文明經歷瞭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原始文明。約在石器時代,人們必須依賴集體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質生產活動主要靠簡單的采集漁獵,為時上百萬年。第二階段是農業文明。鐵器的出現使人改變自然的能力產生瞭質的飛躍,為時一萬年。第三階段是工業文明。十八世紀英國工業革命開啟瞭人類現代化生活,為時三百年。從要素看,文明的主體是人,體現為改造自然和反省自身,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文明具有時序階段性和空間多樣性,從時間上分,文明具有階段性,如原始文明、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從空間上分,文明具有多元性,如中華文明、印度文明、瑪雅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等。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即工業文明之後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生態文明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社會形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是社會主義國傢的人民為保護和建設美好生態環境而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是貫穿於社會主義國傢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過程和各方面的系統工程,反映瞭社會主義的文明進步狀態。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態,它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為內涵,以引導人們走上持續、和諧的發展道路為著眼點。生態文明強調人的自覺與自律,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既追求人與生態的和諧,也追求人與人的和諧,而且人與人的和諧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前提。可以說,生態文明是人類對傳統文明形態特別是工業文明進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類文明形態和文明發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進步。
生態文明既包含物質文明的內容,又包含精神文明的內容:生態文明並不是要求人們消極地對待自然,在自然面前無所作為,而是在把握自然規律的基礎上積極地能動地利用自然,主動保護自然,使之更好地為人類服務,在這一點上,它是與物質文明一致的。生態文明要求的人類要尊重和愛護自然,將人類的生活建設得更加美好;人類要自覺、自律,樹立生態觀念,約束自己的行動,在這一點上,它又是與精神文明相一致的。
(二)“兩座山論”
2005年8月24日習近平在《浙江日報》的《之江新語》欄目中就生態文明建設提出瞭著名的“兩座山論”,他指出:“我們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經濟與社會的和諧,通俗地講,就是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習近平接著寫道:“我省‘七山一水兩分田’,許多地方‘綠水逶迤去,青山相向開’,擁有良好的生態優勢。如果能夠把這些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遊等生態經濟的優勢,那麼綠水青山也就變成瞭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可帶來金山銀山,但金山銀山卻買不到綠水青山。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既會產生矛盾,又可辯證統一。”
2006年習近平對“兩座山”的辯證關系進行瞭縝密論述,他指出:“在實踐中對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這‘兩座山’之間關系的認識經過瞭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用綠水青山去換金山銀山,不考慮或者很少考慮環境的承載能力,一味索取資源。第二個階段是既要金山銀山,但是也要保住綠水青山,這時候經濟發展和資源匱乏、環境惡化之間的矛盾開始凸顯出來,人們意識到環境是我們生存發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燒。第三個階段是認識到綠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種的常青樹就是揺錢樹,生態優勢變成經濟優勢,形成瞭渾然一體、和諧統一的關系,這一階段是一種更高的境界”。三個階段實現瞭兩次關於“用綠水青山換取金山銀山”的思想超越,但是,這超越都建立在“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的基本內涵之上。
2013年9月7日,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紮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時的再次闡述“兩座山”的辯證關系:他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演講後,他回答學生提問時堅定地說,“我們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
圖為:2015年5月11日習近平在黔南州貴定縣甘溪林場叮囑幹部職工要強化生態建設, 保護好貴州的青山綠水。
(三)“兩座山論”正確反映瞭生態文明建設的客觀規律建地三重信貸
生態文明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主旨,以可持續發展為根據,以未來人類的繼續發展為著眼點。生態文明突出生態的重要,強調尊重自然規律和保護自然環境,強調人類在建設發展的同時必須尊重和愛護自然,要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發展和保護相統一的理念,而不能隨心所欲,盲目蠻幹,為所欲為。這些也正是“兩座山論”的基本內涵,可以說,“兩座山論”是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的大眾化、通俗化解讀版本。
生態文明的核心要素是公正、高效、和諧和人文發展。公正,就是要尊重自然權益實現生態公正,保障人的權益實現社會公正;高效,就是要尋求自然生態系統具有平衡和生產力的生態效率、經濟生產系統具有低投入、無污染、高產出的經濟效率和人類社會體系制度規范完善運行平穩的社會效率;和諧,就是要謀求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公平和諧,以及生產與消費、經濟與社會、城鄉和地區之間的協調發展;人文發展,就是要追求具有品質、品味、健康、尊嚴的崇高人格。公正是生態文明的基礎,效率是生態文明的手段,和諧是生態文明的保障,人文發展是生態文明的終極目的。
從制度屬性的角度看,生態文明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生態問題實質是社會公平問題,受環境災害影響的群體是更大的社會問題。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使它不可能停止剝削而實現公平,隻有社會主義才能真正解決社會公平問題,從而在根本上解決環境公平問題。因此,生態文明的未來是屬於社會主義的,生態文明是社會主義文明體系的基礎,是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體現,隻有社會主義才會自覺承擔起改善與保護全球生態環境的責任。
“兩座山論”是辯證統一論。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世界是辯證統一的。一切事物都與周圍其他事物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沒有一個事物是孤立存在的。這就要求我們要用聯系的、發展的觀點看問題,不能用孤立的觀點看問題。“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似乎屬於不同發展領域和范疇,過去我們也曾走過一段以犧牲“綠水青山”為代價,換取“金山銀山”的彎路,就是忽略瞭“兩座山”的依存關系。習近平同志用“三個階段”簡明扼要地概括瞭“兩座山”的辯證關系,它們相互依存、相互促進,關系密切,是推動社會全面發展的兩個重要因素。事實證明,一味索取的結果,隻能是導致經濟發展資源匱乏,環境惡化,社會可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都會受到影響。用聯系的發展的觀點而不是孤立的觀點看問題分析問題,有利於我們正確處理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系。隻有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五位一體協調發展,才能實現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
“兩座山”的關系正確反映瞭生態文明建設的客觀規律。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矛盾就是對立統一,矛盾雙方相互依存,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並且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這就要求我們在實踐中,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認識方法。習近平同志對我國生態環境問題的一系列指示和論述中,蘊含和體現出瞭唯物辯證法的矛盾觀,為我們指明瞭在推動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構建生態和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習近平指出,“兩座山”之間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在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況下,我們必須懂得機會成本,善於選擇,學會揚棄,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堅定不移地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習近平還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絕不是對立的,關鍵在人,關鍵在思路。”“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可帶來金山銀山,但金山銀山卻買不來綠水青山。”這要求我們,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習近平還進一步強調:“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是關鍵。要創新發展思路,發揮後發優勢。因地制宜選擇好發展產業,讓綠水青山充分發揮經濟社會效益,切實做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同步提升,實現百姓富、生態美有機統一。”
馬克思認為,生產勞動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形式,也是理解人與自然關系的鑰匙和關鍵所在。人類的勞動實踐不能隨心所欲,要受到自然界客觀規律的制約。人類不僅具有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且應具有尊重自然規律、保護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
圖為:2015年1月20日,習近平來到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灣橋鎮古生村,仔細察看 洱海邊的生態保護濕地。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之路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華燦爛文明的基本內涵之一。可以說生態文明就是中華文明的應有之義。《周易》裡說:“見龍在田,天下文明。”唐代孔穎達註疏《尚書》時將“文明”解釋為:“經天緯地曰文,照臨四方曰明。”經天緯地“意為改造自然,屬物質文明;”照臨四方“意為驅走愚昧,屬精神文明。孟子曰:“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習近平說:“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
中國共產黨繼承和發揚瞭中華民族優秀的生態文明思想,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首次把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發展並列,構成總體戰略佈局中全新的“五位一體”。十八大以後,我們的生態文明建設真正進入快車道,進入大發展時期。習近平同志坦言:“我們在生態環境方面欠賬太多瞭,如果不從現在起就把這項工作緊緊抓起來,將來會付出更大的代價。”“我國生態環境矛盾有一個歷史積累過程,不是一天變壞的,但不能在我們手裡變得越來越壞,共產黨人應該有這樣的胸懷和意志。”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傢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更加註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加快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用嚴格的法律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建立有效約束開發行為和促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生態文明法律制度,強化生產者環境保護的法律責任,大幅度提高違法成本。建立健全自然資源產權法律制度,完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方面的法律制度,制定完善生態補償和土壤、水、大氣污染防治及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等法律法規,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2015年4月2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的《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事關”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意見》對加快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出系統規劃和具體要求。
圖為:2012年9月15日,習近平來到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參加全國科普日活動。
三、全面實現“兩座山論”有瞭頂層設計
2015年9月11日,在習近平同志主持下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通過瞭《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在黨的十八大報告基礎上,在《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的具體舉措上,將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環,推出瞭生態文明領域改革的頂層設計。
(一)樹立和落實六種理念
《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強調: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首先要樹立和落實正確的理念,統一思想,引領行動。要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發展和保護相統一的理念,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自然價值和自然資本的理念,空間均衡的理念,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
(二)五個“堅持”保證方向
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要堅持正確方向,堅持自然資源資產的公有性質,堅持城鄉環境治理體系統一,堅持激勵和約束並舉,堅持主動作為和國際合作相結合,堅持鼓勵試點先行和整體協調推進相結合。
(三)建立八種制度體系保駕護航
《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強調,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要搭好基礎性框架,構建產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並重、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要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以空間規劃為基礎、以用途管制為主要手段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以空間治理和空間結構優化為主要內容,全國統一、相互銜接、分級管理的空間規劃體系;覆蓋全面、科學規范、管理嚴格的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自然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以改善環境質量為導向,監管統一、執法嚴明汽車貸款成數信貸年息、多方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更多運用經濟杠桿進行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的市場體系;充分反映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的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
方向已經明確,理論已經清晰,頂層已經設計,指令已經下達,等待我們的隻有行動。我們要遵循黨中央的指示精神,牢記習近平同志的諄諄告誡:“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要學習把握習近平“兩座山論”的科學內涵與精神實質,讀懂參透其中所蘊含的辯證法則,真正用於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在“四個全面”的戰略佈局下,在“五位一體”總體框架下,奮力奔向“兩個一百年”的偉大目標!(來源:學習中國)
新聞來源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hgjj/20150912/145023230158.shtml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